国际鞋码对照表-中美鞋子尺码换算
中国用户经常会在海外电商平台(如亚马逊、eBay)购买鞋子,需要将自己熟悉的鞋码(如中国码)转换为其他欧码、美码、英码,以确保购买的鞋子合脚,下面是整理的鞋码对照表和选靴指南提供给大家。
全球鞋码对照表
美国鞋码对照表
美国鞋码根据性别采用不同的标准。男鞋尺码从6到12码不等,对应中国38.5到45码。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鞋码还会根据脚掌宽度分为不同等级:N(窄版)、M(标准版)、W(宽版)到EE(特宽版)。
1. 女鞋尺码对照
美国码 | 欧洲码 | 脚长(cm) | 中国码(mm) |
---|---|---|---|
5 | 35 | 22.5 | 225 |
6 | 36.5 | 23.5 | 230 |
7 | 38 | 24 | 235 |
8 | 39 | 25 | 240 |
2. 男鞋尺码对照
美国码 | 欧洲码 | 脚长(cm) | 中国码(mm) |
---|---|---|---|
7 | 39 | 24.5 | 240 |
8 | 41 | 25.5 | 250 |
9 | 42 | 27 | 260 |
10 | 43 | 28 | 270 |
欧洲鞋码换算表
欧洲鞋码采用连续的数字系统,每个码数之间相差约0.667厘米。与其他地区不同,欧洲鞋码没有男女之分,相同数字代表相同的鞋内长度。
欧洲鞋码转换公式: 脚长(厘米)× 2 - 10 = 欧洲鞋码。
如果你的脚型偏宽,建议选择大半码。品牌差异考虑:不同品牌可能存在细微的尺码差异,建议参考具体品牌的尺码指南 对于奢侈品牌,如Jimmy Choo等,通常采用意大利码标准,与普通欧码略有不同。购买前最好先查看品牌官方的尺码对照表,确保选择合适的尺码。
欧码 | 脚长(cm) | 美码(男) | 美码(女) | 中国码(mm) |
---|---|---|---|---|
38 | 24 | 6 | 7.5 | 235 |
39 | 24.5 | 6.5 | 8 | 240 |
40 | 25 | 7 | 8.5 | 245 |
41 | 25.5 | 8 | 9 | 250 |
英国鞋码对照表
英国鞋码采用从2到13的数字标识,与其他国家的标准有明显区别。女鞋通常在2-9码之间,而男鞋则在5-13码之间。一个显著特点是英国鞋码提供半码选择,这让你能更精确地找到合适的尺寸。
英国品牌通常提供不同鞋码宽度选择: D码——标准款,E码——加宽版,EE码——特宽版。品牌差异:以Clarks其乐为例,其鞋码往往比中国鞋码小半码。如果你平时穿36码,建议选择36.5的E宽版。
1. 女鞋尺码对照
英码 | 中国码(mm) | 脚长(cm) | 适用年龄 |
---|---|---|---|
4 | 37 | 23.5 | 女鞋6-9月 |
5 | 38 | 24.1 | 女鞋9-12月 |
6 | 39 | 24.8 | 男鞋1-2岁 |
7 | 40 | 25.7 | 男鞋2-3岁 |
2. 男鞋尺码对照
英码 | 中国码(mm) | 脚长(cm) |
---|---|---|
6 | 39 | 24.1 |
7 | 40 | 24.8 |
8 | 41 | 25.7 |
9 | 42 | 26.7 |
日本鞋码系统
日本鞋码系统直接用厘米标注脚长,这种简单明了的标注方式在选购时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尺码。
日本鞋码通常偏小,建议选购时,运动鞋可以选择大半码,脚型较宽的建议选择大一码。测量建议: 从脚跟到最长脚趾测量,建议加上0.5厘米作为活动空间 。
另外,日本的鞋子普遍偏窄,即使是相同的脚长,如果你的脚型较宽,可能需要选择更大的尺码。在跨境购物时,建议仔细查看品牌的具体尺码说明。
日本码(cm) | 美码 | 欧码 | 中国码(mm) |
---|---|---|---|
23.0 | 6 | 36 | 230 |
23.5 | 6.5 | 37 | 235 |
24.0 | 7 | 38 | 240 |
24.5 | 7.5 | 39 | 245 |
中国鞋码标准
中国现行的标准鞋码采用1998年政府颁布的”新鞋号”制度,以毫米为基本单位。你会发现两种常见的标注方式: 245表示毫米数 24½表示厘米数 这两种标注实际上代表相同的尺码,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中国码(mm) | 欧码 | 美码(男) | 美码(女) |
---|---|---|---|
235 | 37 | 6 | 6.5 |
240 | 38 | 6.5 | 7 |
245 | 39 | 7 | 7.5 |
250 | 40 | 7.5 | 8 |
品牌鞋码对照
Nike鞋码对照
Nike采用美式尺码为基准,且为亚洲市场提供了特别的尺码,Nike的尺码表包含美码、欧码和厘米三种标准,方便对照。
美码(男) | 欧码 | 中国码(mm) | 脚长(cm) |
---|---|---|---|
7 | 40 | 250 | 24.5 |
8 | 41 | 260 | 25.5 |
9 | 42.5 | 270 | 26.5 |
Adidas鞋码对照
德国品牌Adidas采用欧洲标准鞋码,也提供完整的国际尺码对照。 Adidas的鞋码以欧洲码为基准,男鞋从40到47码不等,对应脚长23.5厘米至27厘米。女鞋则从37码开始,一般比男鞋小半码到一码。
欧码 | 中国码(mm) | 美码(男) | 脚长(cm) |
---|---|---|---|
40 | 235 | 6 | 23.5 |
41 | 240 | 6.5 | 24.0 |
42 | 245 | 7 | 24.5 |
童鞋尺码对照
选购童鞋时,要让孩子穿上袜子,鞋子前端预留12毫米活动空间,宽度预留10毫米空间,避免过紧或过松。
婴幼儿鞋码
婴幼儿鞋码范围从16欧码开始,适合8-8.5厘米的脚长。
欧码 | 脚长(cm) | 适合年龄 |
---|---|---|
17 | 9.0 | 6-9个月 |
18 | 10.5 | 9-12个月 |
19 | 11.4 | 12-18个月 |
大童鞋码对照
大童鞋码(6岁以上)
欧码 | 脚长(cm) | 美码 | 中国码(mm) |
---|---|---|---|
32 | 19.7 | 1 | 190 |
33 | 20.3 | 1.5 | 200 |
34 | 21.0 | 2.5 | 210 |
奢侈品鞋码对照
品牌 | 欧码 | 美码 | 中国码(mm) |
---|---|---|---|
Louis Vuitton | 42 | 8 | 420 |
Gucci | 40 | 7.5 | 400 |
Prada | 39 | 7 | 390 |
全球鞋码对比表
尺码系统 | 主要地区/品牌 | 尺码范围 | 特殊特点 |
---|---|---|---|
美国码 | 美国本土品牌 | 6-12码 | 分N/M/W/EE宽版 |
欧洲码 | 欧洲品牌 | 38-42码 | 无性别差异,0.67cm递增 |
英国码 | 英国品牌 | 2-13码 | 提供D/E/EE宽版 |
日本码 | 日本品牌 | 23-24.5cm | 直接标注脚长厘米数 |
中国码 | 国产品牌 | 235-250mm | 采用毫米制,品牌差异明显 |
数字后面英文指鞋帮尺码,M、C、D指普通鞋帮、W指宽鞋帮。
部分鞋码根据脚掌宽的不同分为N < M < W或者 AA < A < B < C < D;N/AA,A为瘦版;M/B,C为正常版;W/D为加肥版;EE为最大加肥版,适合亚洲人的脚面高的特点。
小码(S)、中码(M)、大码(L)标识的指S=5/6、M=7/8、L=9/10 尺码。
中国鞋码与其它国家地区鞋码对照表
国产鞋尺码选择:在选购国产品牌时,不同品牌的45码对应脚长差异明显,361°、匹克、特步的45码对应275mm;安踏的45码对应280mm;李宁的45码对应285mm。 另外,由于亚洲人的脚型普遍比欧美人更宽且脚背更高,即使是相同的数字尺码,国产鞋的实际尺寸也会略大一些。如果你的脚背较宽或较高,建议选购大半码的尺寸。
女鞋尺码对照表 (Women's Shoes)
地区 | 22.5 cm | 23 cm | 23.5 cm | 24 cm | 24.5 cm | 25 cm | 25.5 cm | 26 cm |
---|---|---|---|---|---|---|---|---|
中国(码) | 35 | 36 | 37 | 38 | 39 | 39 | 40 | 40 |
美国/加拿大 | 5 | 5.5 | 6 | 6.5 | 7 | 7.5 | 8 | 8.5 |
英国 | 4 | 4.5 | 5 | 5.5 | 6 | 6.5 | 7 | 7.5 |
欧洲 | 35 | 36 | 37 | 38 | 39 | 39 | 40 | 40 |
女性鞋码指南
性别特征影响
足弓形态:多数女性足弓较高,对鞋楦弧度敏感
跟腱角度:Q角(髌骨中点-胫骨结节连线与髌骨中点-跟骨结节连线夹角)平均17°,影响前掌受力
时尚需求:高跟鞋/尖头鞋易导致拇外翻风险增加
科学选码要点
三点受压测试:前掌、足弓、足跟三点需均匀受力
跟高系数:每增加1cm跟高,前掌压力增大15%
孕期特殊需求:怀孕期间足部横向增宽可达3-5%,建议选大一码
男鞋尺码对照表 (Men's Shoes)
地区 | 24.5 cm | 25 cm | 25.5 cm | 26 cm | 26.5 cm | 27 cm | 27.5 cm | 28 cm |
---|---|---|---|---|---|---|---|---|
中国(码)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美国/加拿大 | 7 | 7.5 | 8 | 8.5 | 9 | 9.5 | 10 | 10.5 |
英国 | 6 | 6.5 | 7 | 7.5 | 8 | 8.5 | 9 | 9.5 |
欧洲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男性鞋码指南
性别特征影响
骨骼结构:男性足部通常更宽、更厚,跖骨间距较大
活动强度:日常运动量普遍高于女性,需优先考虑支撑性
鞋型偏好:偏爱低帮/系带款,对前掌受力点敏感度高
科学选码要点
脚长测量法:赤脚站立测量从脚跟到最长脚趾的距离(精确到0.1cm)
宽度标识:选择符合脚型的宽度代码(2E/4E为加宽款)
季节补偿:冬季选码可增加0.5码,夏季保持标准码
童鞋尺码对照表 (Children's Shoes)
地区 | 8.5 cm | 9 cm | 9.5 cm | 10 cm | 10.5 cm | 11 cm | 11.5 cm | 12 cm |
---|---|---|---|---|---|---|---|---|
中国(码) | 19.5 | 20 | 20.5 | 21 | 21.5 | 22 | 22.5 | 23 |
美国/加拿大 | 2.5 | 3 | 3.5 | 4 | 4.5 | 5 | 5.5 | 6 |
英国 | 19.5 | 20 | 20.5 | 21 | 21.5 | 22 | 22.5 | 23 |
欧洲 | 18 | 18.5 | 19 | 19.5 | 20 | 20.5 | 21 | 21.5 |
儿童鞋码指南
年龄特征影响
快速生长期:学步期(1-3岁)每3个月脚长增长0.5cm
足弓发育:10岁前多为扁平足,需选择弹性鞋垫
活动模式:跑跳动作频繁,需强化中底缓冲性能
科学选码要点
黄金测量时段:晨起脚部未肿胀时测量
试穿验证法:穿上鞋后脚尖与鞋头留有1cm空隙
季度预留值:春秋季+0.5cm,冬季+1cm
国际鞋码转换公式
美国鞋码系统
男鞋码转英寸
Inches ≈ (美国男鞋Size × 1/3) + 7.67
女鞋码转英寸
Inches ≈ (美国女鞋Size × 1/3) + 7
英国鞋码系统
男鞋对应关系
UK ≈ US Men − 1
女鞋对应关系
UK ≈ US Women − 2
欧盟鞋码系统
EU ≈ 1.27 × (UK + 23)
国际标准(Mondopoint)
CM=Inches × 2.54
鞋码转换说明
适用范围
- 本转换器基于 ISO 9407:2019 标准建立
- 公式精度:±0.5码(非定制鞋类)
使用限制 - 美国码存在±0.33码的制造公差
- 欧盟码在40码以上时误差率上升至2%
儿童鞋码不适用本公式(需额外+0.5码补偿)
单位对照表符号 名称 换算基准 Size 鞋码数值 地区标准码 Inches 英寸 1英寸=2.54厘米 UK 英国码 基于罗马数字 EU 欧盟码 线性增长体系 CM 厘米(Mondopoint) 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
如何正确测量脚的尺寸
- 为了获得最准确的测量结果,最好在一天结束时测量您的脚。走了一天的跑,脚在晚上往往会肿胀,晚上的测量的结果可能要比早上略大。
- 测量前,还要穿上与你要买的鞋子相搭配的袜子,因为冬天袜子较厚,穿了袜子鞋子内的空间又变少了。
- 在地板上放一张纸,并且确保纸张不会滑动。
- 将一只脚放在纸上,膝盖微微弯曲。也可以坐在椅子上,但要确保双脚稳稳地踩在纸上。
- 用一支笔垂直向下,在纸上描出脚的轮廓。最好请另一个人帮您完成此步骤,以为动作太大使画出的脚的轮廓变形。这样可以保持双脚静止,并获得最准确的测量结果。
- 用另一只脚重复此过程。有的人两只脚的尺寸略有不同是很常见的。
- 标记大脚趾尖和脚后跟最外侧部分的位置,然后用尺子或卷尺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个测量值就是脚的长度。(为了获得最精确的测量结果,请考虑使用厘米为单位的尺子,而不是英寸。)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鞋码
通过上一步我们已经测量到脚的尺寸,将测量结果与上面提供的尺码表进行比对,找到最适合您的鞋码。
虽然其他鞋类品牌可能使用类似的尺码表,但最好在购买新鞋之前查看该品牌的尺码表,因为每个品牌对尺码和合脚度的具体方法可能有所不同。
国际鞋码系统的历史与发展
人类对鞋子的需求始于遮护足部的基本诉求,而鞋码系统的诞生则标志着服饰文明从经验主义迈向理性标准的重大转折。从古埃及人用大麦粒丈量脚长,到现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介入,鞋码系统的演变不仅是一部技术发展史,更是全球贸易、殖民扩张与文化碰撞的缩影。
前工业时代的混沌期
在机械化制鞋尚未普及的漫长岁月里,鞋履始终是定制化的奢侈品。中世纪的欧洲鞋匠采用"巴利"(Barleycorn,约1/3英寸)作为基础单位,将鞋码划分为1-13的整数序列,这种源自农业文明的计量方式暗藏着深刻的阶级隐喻——贵族能够负担起精确测量和反复试穿的定制服务,而平民只能选择大致合脚的现成鞋款。
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鞋匠提出的"巴黎点"(Paris Point)制度意外成为现代鞋码系统的奠基者。该体系以6.67毫米为基本增量单位,直接对应足部实际长度,这种十进制特征与当时欧洲推行的公制改革浪潮完美契合。拿破仑军队的百万双军靴订单,更将这种标准化生产模式推向新高度。
工业革命催生的国家体系
19世纪蒸汽动力制鞋机的轰鸣声中,各国相继建立起特色鲜明的鞋码系统:
欧陆体系(EUR)
以法国巴黎点为基础,1个巴黎点=6.67毫米,系统内增加10毫米即对应鞋码增长1号。德国学者在1886年柏林会议将其规范化为现行欧码标准:鞋码=(脚长+2×鞋楦余量)÷6.67,这种将足部生理空间量化的设计哲学,深刻影响着现代人体工程学发展。
盎格鲁体系
英国沿袭13世纪爱德华二世的"大麦粒"传统,以1/3英寸(约8.47毫米)为基本单位建立英码(UK)。美国在独立后对其进行改良,将基准脚长从英国体系的12英寸调整为11.5英寸,形成独特的美码(US)系统。这种非十进制体系的存在,实质上是殖民时代度量衡制度的文化延续。
东亚体系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推行的"日本码"(JPN)采用厘米制,但会额外增加1厘米余量以适应穿着舒适度,这种在公制基础上叠加文化修正值的做法,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过程。
全球化时代的标准化困境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使得鞋码混乱成为跨境贸易的主要障碍。ISO 9407:1991标准试图建立"蒙多点"(Mondo Point)全球通用系统,规定以5毫米为增量单位直接标注脚长毫米数。然而现实情况是,欧洲企业坚持在蒙多点基础上保留巴黎点余量,美国厂商则继续沿用英寸转换公式,这种标准与习惯的拉锯战揭示了商业利益与文化惯性的深层矛盾。
耐克与阿迪达斯等跨国企业的最新实践颇具启示:通过建立包含足长、足围、足弓高度的三维数据库,配合3D扫描技术实现个性化适配。这种去码数化的尝试,或许正在悄然改写鞋码系统的未来图景——当算法能够精确计算每双鞋的微观曲度时,传统尺码制度终将退位为历史注脚。
季节性购鞋指南:科学选择鞋码与季节适配法则
鞋码选择直接影响行走舒适度与足部健康,而季节变化带来的环境差异(如温度、湿度、活动场景)会对鞋型需求产生显著影响。掌握不同季节的鞋码选择密码,既能避免新鞋磨脚的痛苦,又能让双足在全年保持最佳舒适状态。
夏季凉鞋鞋码
热胀现象:人体足部在32℃环境中可膨胀3%-5%,相当于欧码增加0.5-1码。建议在午后3点(足部最大膨胀时段)测量脚长,使用软尺沿大脚趾尖至脚跟画弧测量(比直线测量长5-8毫米)。
材质选择优先级:
透气性测试法:将鞋材置于腋下1分钟,无湿热感为佳
鞋垫吸湿排汗性能比常规款提升30%以上
动态承重管理:
连续步行超30分钟需选择足弓支撑设计
高跟鞋选单层鞋底厚度≤3mm款式防前掌压力过大
特殊场景适配:
海滩度假:洞洞鞋深度≥4cm防止沙粒进入
夜跑训练:缓震跑鞋回弹率应>60%
凉鞋选码法则:
夹趾款:脚长+5mm余量(防止脚趾摩擦)
绑带款:脚宽增加10mm选码(避免绑带勒痕)
罗马鞋:按足弓最高点高度选码(足弓处需保留8mm活动空间)
跨国选购贴士:
地中海品牌凉鞋(如西班牙Camper)常采用窄版鞋楦,建议比常规欧码选大5mm;东南亚手工凉鞋(如印尼Batik)因天然材质延展性强,可按实际脚长选码。
冬季靴类鞋码
低温收缩规律:-5℃环境下皮革收缩率可达2%,羊毛衬里压缩厚度约3mm。选购雪地靴时,建议预留两层空间:基础脚长+15mm(厚袜)+5mm(材质收缩缓冲)。
极端天气应对方案:
积雪路面:防滑纹路深度≥4mm的雪地靴最佳
冰冻环境:加装TPU抗扭片的靴款降低扭伤风险
足部保温科技:
羊毛混纺鞋面导热系数较棉布降低65%
电加热鞋垫持续供热时长可达6小时
尺寸补偿机制:
皮毛一体靴类建议选码时放大半码
加绒棉鞋内垫可拆卸设计便于季节过渡
特殊品类适配:
军靴款(如Timberland):脚背高度增加4mm选码
过膝长靴:小腿最粗围度+25mm=靴筒弹性临界值
皮毛一体靴:建议试穿时穿戴2.5mm厚度羊毛袜
材质变量控制:
橡胶雪地靴(如Hunter)在-20℃硬度增加30%,需确保脚趾活动区余量≥10mm;翻毛皮靴遇湿膨胀率约1.5%,雨天穿着后需用鞋撑定型。
春秋季过渡鞋款鞋码
多场景切换策略:
办公室久坐族:选择跟高1-2cm的中低跟鞋缓解腰椎压力
登山徒步爱好者:系带靴需确保踝关节固定带宽度≥5cm
温湿度调节技术:
含银离子纤维鞋垫可抑制99%细菌滋生
碳纤维鞋底在潮湿路面防滑性能提升40%
昼夜温差应对:
春季10-20℃温差环境中,建议选择可调节式鞋款(如乐福鞋、马丁靴),配置:
可拆卸3mm鞋垫(温差补偿系统)
足弓支撑条(应对湿度变化导致的足部疲劳)
梅雨季特别方案:
防水运动鞋:选择网眼面积<30%的款式,鞋码比常规运动鞋大0.5码(避免潮湿膨胀压迫)
皮质乐福鞋:脚长+7mm(预防皮革吸湿延伸)
跨季鞋码转换公式:
(冬季靴码数-夏季凉鞋码数)×0.6=春秋季单鞋理想码数
例:冬季穿EUR40,夏季穿EUR39,则春秋季最佳码数为39 + (40-39)×0.6=39.6→选EUR40
季度鞋码调整表
季节 | 中国码调整值 | 欧美码调整值 | 适用人群特征 |
---|---|---|---|
春季 | ±0 | ±0 | 正常足型 |
夏季 | +0.5 | +0.5 | 足部易出汗人群 |
秋季 | -0.5 | -0.5 | 中高弓足 |
冬季 | +1 | +1 | 扁平足/需厚袜搭配者 |
儿童与特殊群体鞋码方案
成长性足部:
3-6岁儿童每季足长增长约2mm,建议季前测量时:
脚长+(预计生长期×1.5)= 选购鞋码
例:3月购春鞋,预计6月换季,则增加2mm×3个月×1.5=9mm余量
老年足部养护:
足弓塌陷者需在常规码数基础上:
足长+(足弓下降高度×2)
例:足弓塌陷导致足长增加5mm,则选码增加10mm
鞋码宽度的解释
鞋码宽度系统是足部与鞋履的隐秘对话,其精密程度堪比钟表齿轮的咬合规则。当全球90%的鞋类不适配投诉源于宽度选择错误时,这个隐藏在字母代码(如N/M/W)背后的科学体系,实则是决定行走舒适度的核心变量。
宽度系统起源
人类足部在直立行走进化中形成的三维结构差异,催生出复杂的宽度分级体系。美国足病医学协会数据显示:现代人足宽标准差达到7.2毫米,相当于2.5个宽度等级差异。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制鞋商发现标准化鞋楦的投诉中,68%集中在跖骨区域压迫,这直接促成了1885年首个宽度分级系统——将鞋楦前掌围度按3.4毫米梯度分级。
关键参数解析:
跖骨围度:第五跖骨头至第一跖骨头的周长
足跟宽度:跟骨最突点水平距离
背围高度:足背最高点垂直空间
现代宽度系统通过这三个维度构建立体适配模型,例如美国标准中:
D(标准宽)= 跖骨围度/脚长×100=37.5%(黄金比例)
每增减1.5%对应一个宽度等级(如2E=39%)
全球宽度标准
北美体系(AAA-EEEE)
采用九级制,以字母组合表示宽度梯度:
女鞋:4A(超窄)→3A→2A→A→B(标准)→C→D→E→2E
男鞋:B(窄)→D(标准)→2E→4E(超宽)
每个等级相差4.23毫米(1/6英寸),例如D宽(标准)与2E宽相差8.46毫米前掌围度。
欧洲楔形分级
德国DIN 66074标准采用数字代码:
窄型:C(女)/F(男)
标准:D(女)/G(男)
宽型:E(女)/H(男)
级差精确到2.5毫米,并引入足弓高度参数(如G25=标准宽+中足弓支撑)。
日本足型补偿系统
JIS S 5037标准在测量值基础上增加动态余量:
前掌围度=静态测量值+3mm(行走扩张量)
标准宽度(REG)=(足长×0.3)+5mm
特殊鞋类如雪靴需叠加温度补偿系数(-10℃环境增加2mm宽度等级)。
科学选宽
时空测量法
测量时间:傍晚(足部膨胀2-3%后)
站立负重测量:坐姿与站姿足宽差异可达4mm
三维扫描:比对跖骨突点与鞋楦最宽点偏差值
鞋型适配公式
理想宽度 = 基础宽度 + 鞋型系数 + 材质变量
牛津鞋:-1级(硬革压迫需补偿)
跑鞋:+1级(动态冲击空间需求)
麂皮靴:-0.5级(材料延展性补偿)
病理学调整指南
拇外翻患者:宽度等级+2级+5mm内侧空间
糖尿病足:标准宽度+3级(避免0.08kg/cm²以上的压强)
扁平足:前掌宽度+1级,足弓部高度增加4mm
跨品牌换算矩阵
建立宽度等效换算表(示例):
品牌 | 标准宽等效值 | 级差 |
---|---|---|
Clarks | E(英码) | 3.8mm |
ECCO | F(欧码) | 2.5mm |
New Balance | 2E(美码) | 4.2mm |